您现在的位置 :

首页  >  资讯 >  > 正文

清明节,父母该跟孩子谈谈“死亡”了,否则两个问题很难避免

时间 :2023-04-05 14:45:41   来源 : 腾讯网

从出生到死亡,从起点到终点,“生命教育”是一个大课题。

但可惜的是,我们往往忌讳谈论死亡,在孩子面前,很多家长都会对这一话题敬而远之。


(相关资料图)

有些老人听到孩子说到“死”字时,还会赶紧纠正“呸呸呸,不吉利”,念念有词说道“童言无忌”。

可关键在于,“生”和“死”是每个生命的起点与终点,是亲子间无法回避的话题。

总有一天,孩子会问出那个难以回答的问题:

“妈妈,什么是‘死’?为什么人会‘死’?你和爸爸以后也会‘死’吗?”

如何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,正确认识死亡,是早晚会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。

清明节到了,这样一个生者祭奠亡者的节日,恰恰是一个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的好机会。

我们不妨与孩子谈一谈,什么才是“死亡”的真正含义。

对死亡避而不谈,容易造成两个问题

或许是受传统观念影响,中国式家长很少会在孩子面前谈论死亡。

但孩子对生命与死亡缺乏正确的认知,往往会造成两个问题。

一是对生命缺乏敬畏,将生死视作儿戏。

二是对死亡过度恐惧,无法接受身边人的离开,久久无法从悲伤中走出。

江西赣州,有名小学生因为没有按时交作业被老师批评,他愤而爬上了集装箱轻生,好在被消防员及时救了下来。

评论区里一片哗然,很多网友表示难以理解:

只是没按时交作业而已,至于连命都不要了吗?

近年来,类似事件时有发生,除了孩子们的压力太大之外,还有一个很少被提及的原因:

就是很多孩子并没有意识到,只有一次的生命有多么宝贵。

这与家长平时对死亡避而不谈,使孩子对死亡缺乏认识也有很大的关系。

正是因为无知,所以才无畏。

与之相反的,是当面对亲人的离去,孩子感到不解时,家长给出模棱两可的回答。

这会导致孩子无法正确认识死亡,乃至于产生误导,无法从亲人去世的悲痛中走出来。

朋友家的孩子3岁时,奶奶去世了,朋友骗孩子说:

“奶奶睡着了,你不要去吵她!”

奶奶的葬礼上,孩子看到来吊唁的亲友红了眼眶,有些人还流下了眼泪,她感觉很恐惧。

因为她不明白为什么奶奶只是睡着了,大家却都在哭?

难道人睡着了,以后就再也回不来了吗?

很长一段时间里,小家伙晚上总是哭闹不肯睡,她担心睡着以后,会像奶奶一样“消失”,也无法接受奶奶已经彻底离开的消息。

白岩松说:

“中国从来没有真正的死亡教育。”

面对死亡,我们切忌避而不谈,而是要正视它,接纳孩子的情绪,引导孩子敬畏死亡、珍爱生命。

如何与孩子谈谈“死亡”?

不同年龄段的孩子,认知能力有很大差别,孩子年龄太小,其实很难理解死亡这么深奥的问题。

因此,我们在与孩子谈论死亡时也要因势利导,根据孩子的年龄,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。

如果是3岁前的幼儿,很难理解什么是生命,什么是死亡,什么是活着的意义,那我们不必把死亡讲得太过艰深,可以抽象一些。

关键在于帮孩子对死亡建立正确的认知,让他明白死亡是一种自然规律,代表着离开、消失,让他知道即便心爱的人离开了这个世界,也依然深深地爱着我们,这就已经够了。

就像电影《寻梦环游记》中讲的那样:

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点,遗忘才是。

如果孩子年龄更大一些,已经对世界有了一些基本的认识,或多或少曾接触过死亡的概念,那么我们可以讲得更直接一些。

在与孩子谈论死亡时,渗透一些关于生物、科学的相关知识,让孩子能够正视死亡,明白不仅花草树木会逐渐凋零,人也有老去的那一天,死亡无法避免。

我有位大学同学是名生物老师,她在与孩子谈论死亡时,会从生物学的角度进行切入。

她告诉孩子,肉体的死亡并非真正的死亡,人虽然去世了,但基因会传给下一代,子子孙孙的血液里流淌着祖祖辈辈的DNA。

从这个角度而言,生命其实是生生不息的。

事实上,死亡从来不是什么亲子间的“禁忌话题”,只有我们与孩子正常讨论,才能使其对死亡产生正确的认知,能够更勇敢的面对。

结语:

死亡并不可怕,充满未知与幻想的死亡才会令孩子恐惧。

趁着清明节假期,我们不妨与孩子正式谈一谈“死亡”这个话题,补上生命教育这一堂课,帮孩子懂得“向死而生”的道理,对生命更加珍惜。

今日话题:你平时会与孩子谈论“死亡”的相关话题吗?

标签:

推荐文章

X 关闭

X 关闭